站在5G商用五周年的門檻上
5G商用五年來,我國已建成全球規(guī)模最大、技術領先的5G網絡。
廣闊的5G覆蓋,給企業(yè)的生產運營帶來了巨大的便利,特別是在工業(yè)、醫(yī)療、教育、交通等多個行業(yè)領域,5G應用帶來了生產力的變遷,讓“高速率、低時延、大連接”的技術優(yōu)勢從概念變成了一個個真實的場景。
5G在垂直領域的應用持續(xù)傳來新進展。隨著5G網絡海域覆蓋以及5G-A技術的應用,無人機運送著舟山早上捕獲的活蹦海鮮,可實現“1小時到上海,2小時上餐桌”;在廣州南沙,自動駕駛的車輛升級為無人駕駛,并獲準駛入城市快速路。5G不僅帶來更高速、優(yōu)質的網絡體驗,也逐步成為數字經濟發(fā)展底座。
相較于5G在to B主戰(zhàn)場上的攻城略地,面向大眾消費的5G應用仍然方興未艾。消費者一直期待專屬于5G的“殺手級應用”,能充分釋放5G手機的性能。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,大眾消費場景對5G的巨大需求,以及to C場景的增長潛力。
由于5G相關技術是支撐AI通用技術發(fā)展的底層技術,目前各大手機廠商紛紛押寶AI以撬動5G消費市場。包括華為、小米、OPPO、vivo、榮耀等主要廠商均在積極推動AI技術在手機終端的廣泛應用。從技術邏輯上,5G和AI兩大前沿技術的深度融合能滿足大眾消費需求,隨著AI大模型的進一步成熟,實際效果將更加可期。
而在商業(yè)模式探索方面,頭部廠商也嘗試開辟新的市場。今年初,蘋果公司推出了首款空間計算產品Vision Pro,打開了市場對5G+XR的想象力,也為開發(fā)大眾消費級的5G“殺手級應用”提供了另一種思路。
作為另一重要的頭部玩家,華為也很早進行了布局。在2019年時,華為就曾與中國移動嘗試以5G+VR方式直播CBA總決賽。讓距離賽場幾百公里外的廣州球迷,不但有置身東莞總決賽現場的體驗,甚至獲得比電視轉播更清晰的現場畫面、更多元的觀賽視角。
在行業(yè)應用的助推下,隨著5G覆蓋范圍以及VR技術的進一步成熟,如今遠程“近距離”觀看賽事、演出、直播已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可以隨時隨地輕松實現?;蛟S在今年夏天的奧運會、歐洲杯,觀眾還不能完全感受這種變化,但隨著更多廠商的加入,大規(guī)模應用的時間并不需要等到下一屆奧運會。
站在5G商用五周年的門檻回望,盡管消費者對消費級5G“殺手級應用”的期待尚未完全滿足,好在五年的探索積累,已讓這條路徑逐漸清晰,并有望在5G商用的下一個節(jié)點來臨前,看到更多的變化。對于手機廠商和運營商來說,還應關注如何在持續(xù)的技術演進過程中,進一步通過有效的產品服務創(chuàng)新,回應更多的消費市場需求。